TOP
【中金網】“洋垃圾”禁令一系列政策對相關行業產生的實效正漸漸顯現。
1月24日,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廢塑料進口量減少20.7%至583萬噸,廢紙進口量減少9.8%至2572萬噸。
按照相關政策,2018年后禁令將擴展為禁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廢,預計固廢進口量還將繼續下滑。
“固廢大量進口是我國資源緊缺時期的措施,這一行為也帶來了大量環境污染。”清華大學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下一步金屬和金屬合金廢碎料很有可能也會逐步禁止,不被禁止的則可能通過配額調控、標準提升等方式縮小進口量。
分析認為,若無國內回收渠道,短期內轉向國內固廢并非易事,以國際進口為主的企業將遭受痛擊。這其中,提前在海外布局,抗風險能力強的大企業更有可能挺過政策調整期。
而對國內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來說,禁令帶來的大批需求將刺激回收在標準、規模、供應周期等方面的改善,由此加工利用企業也能感受到正面影響,最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將朝著積極、持續健康的方向轉型發展。
固廢進口層層限制
自去年7月國辦下發《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 推動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后,一系列涉及到固廢進口的種類、審批、標準、檢驗、執法等新政紛紛出臺。
2018年起,來自生活源的廢塑料(8個品種)、未經分揀的廢紙(1個品種)、廢紡織原料(11個品種)、釩渣(4個品種)等4類24種固體廢物,從限制進口類變為禁止進口。
以廢紙為例,卓創資訊紙業分析師劉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2016年未經分揀的量在500萬噸左右,約占總廢紙進口量2800萬噸的18%。
環保部門正按照“從嚴從緊減量”的原則審批進口許可證。環保部部長李干杰曾在2017年11月17日召開的視頻會議上表示,從嚴審批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對近一年內存在違法行為的企業,一律不予受理其進口申請。對存在弄虛作假騙取許可證、非法轉讓許可證等嚴重環境違法行為的企業,依法依規撤銷進口許可證。 2018年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將從嚴從緊減量審批。
截至1月24日環保部公布了2018年四批限制進口類申請明細表。其中,廢紙合計約批準419萬噸,約為2017年累計額度的13.4%;廢塑料僅15058噸,而2017年第一批就達385.6萬噸。
獲批后還有兩個難過的關口。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控制標準》是標準的第三版,加嚴了進口廢物中一般夾雜物控制指標。除廢塑料、供拆卸的船舶及其他浮動結構體標準中一般夾雜物指標維持不變外,廢有色金屬標準中一般夾雜物控制指標調為1.0%,其他標準中一般夾雜物限值要求調為0.5%。
這一修訂標準是相關行業最為關注的政策。“原來對廢紙含雜量的標準是1.5%,現在最新要求是0.5%,普遍高于業內人士的預期。嚴格的含雜物標準會導致一部分從美國和歐洲、澳洲進口的廢紙受限。”全球林產品行業信息供應商RISI項目分析師姜昆表示。
劉健則認為,廢舊黃板紙內含的復寫紙也被視作雜質,再按0.5%的含雜量來算,絕大多數進口廢紙都不能達標。
固廢入關也更難了。“以前海關檢驗相對寬松,現在很嚴格了。從海關角度想,再像以前那樣從寬執行,一旦出問題那就是給自己找麻煩。”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另外,根據今年2月1日起施行的《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進口固廢的收貨人只能是加工利用企業,貿易代理商再無資格進口固廢。而且,收貨人進口的固廢只能自行使用,不得交付他人。
企業還要經受國內執法的考驗。去年環保部和海關總署等部門都分別牽頭開展了專項行動。以環保部牽頭開展的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行業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為例,1個月內,行業的全部1792家企業中,有1074家企業被發現存在環境違法行為,被問責和追責,并按要求進行整改。據悉,自2018年起連續三年,環保部每年都要組織開展這一專項行動。
一位廢塑料行業資深人士用“災難性”一詞形容廢塑料進口所受的打擊,他表示大部分進口企業在應對上還是出現了較大的問題。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
而在廢紙行業,提前在海外建立打包廠擁有穩定廢紙進口源的一般是大型紙廠,這些紙廠同時也是今年獲批進口額度最多的企業。今年前四批進口廢紙額度,僅玖龍、理文、山鷹三家就占了七成。
申萬宏源輕工團隊曾分析“禁止進口混雜廢紙”政策認為,將影響只能從第三方貿易商購買進口廢紙的中小企業,擠壓其生存空間和盈利水平,龍頭企業的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上市紙企的年度業績預告驗證了這一分析。已公布業績預告的山鷹國際(600567.SH)和晨鳴紙業(000488.SH),2017年凈利潤預計分別上漲466.89%、74.42%-88.95%。一位上市紙企內部人士也表示,進口廢紙新政到2018年才會對公司產生實際影響。
“在進口廢紙受限的情況下,大部分中小紙廠只能加大國廢的回收來維持正常生產。”姜昆說。
大紙廠雖然有渠道獲得達標外廢,但進口廢紙額度縮緊,為滿足原料需求,也需要國廢補充。
但短時間獲得規模可觀、供貨穩定的國內再生資源并非易事。“原來固廢進口量為什么這么大?有一個原因是對比國內,國外再生資源供貨穩定、規模大、品質好,企業愿意采購。”溫宗國分析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采訪多家再生資源企業發現,國內再生資源體系涉及到商務、發改、住建、環保、財稅等多個部門,單憑一個部門難以推動改革。這一產業還在不少地區被納入禁限目錄,行業和企業想進一步提升受到多因素掣肘。
溫宗國舉例稱,再生資源原來有很多優惠政策都弱化了。例如回收環節,其中從業人員多為個體回收員,回收企業沒法開發票,無法享受退稅政策,只能全額繳納17%的稅負。
好在固廢進口政策調整將為本土再生資源行業帶來需求刺激,整個體系將朝著積極持續健康的發展方向轉型發展。
溫宗國分析認為,回收環節轉型升級會特別明顯。回收標準、規模和質量在市場需求下都將進一步提升。經過若干年發展,回收體系完善后,加工利用企業也將感受到正面影響。
而對于再生資源企業本身,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張卉聰和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潘永剛1月撰文指出,再生資源企業需把握先機,增強核心競爭力。具體做法包括要融入城市規劃,積極布局兩網融合;開拓創新,獲取合法經營資質;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技術和設備的競爭力;積極爭取政府的PPP、BOT、BT項目;建立企業內部物流網絡,打通整個物流產業鏈;制定企業標準,內部管理規范化。